“坐”是与生俱来的动作,“坐具”则是与文化俱来的器物。有了坐具,坐就成为一种文化活动,坐的目的确定坐具的形式,坐具的形式也决定了坐的方式。古时的中国人没有坐椅子的习惯,但已讲究得将坐姿分为;「坐」、「踞」、「跪」、「跽」四种。不同身份及性别的人会作出不同坐姿──女子一律屈膝而跪;宫殿内的大臣见皇帝时,会根据不同情况「跪」或「跽」;「踞」而不盤膝被认为;於礼不合,孟子更曾因妻子坐得不雅,而想要休妻……中国人惯於坐在席上、榻上和床上,直至东汉时期高足坐具传入中国,再经过多年发展,椅子才普遍应用於民间。
中国人是怎样从席地而坐进展至发明椅子,甚至制作出令国际收藏家也趋之若鹜的家具呢?一张看似简单的中式木椅,可以告诉我们什麼?本书透过一张明式官帽椅的前世今生,介绍中国坐具的发展。一张官帽椅的解剖与鉴赏,透视了中国文化的精致与综合性,包括对材料与工艺的追求、文人的审美和读书济世的道德情操。
全书分两卷,“卷上”关于传统中国人的坐,传统中国文人介入的坐具;“卷下”是几个有关一张明式南官帽椅的看法,和一点点分析。卷上和卷下,其实都是一个民族坐上椅子前和坐上椅子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赵广超,香港学者,艺术教授,从事东西方艺术研究、著述及教育工作。201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100》的艺术创意顾问。著有《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