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晒“黑科技”,《鬼吹灯》的知识点不够用了

考古只知“洛阳铲”?

文 | 这和那

日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再次惊艳全国。在本次挖掘过程中,除了出土金面具、青铜器、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外,其考古工作者在现场使用的先进技术与仪器也备受人们关注。据悉,本次三星堆的发掘,联合了34家科研机构,聚集多学科、多团队的考古和文保力量,是国内第一次将实验室考古的技术、理念前置到考古现场,多种“黑科技”加持,让人惊觉《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科普的“洛阳铲”知识点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实验室考古,指的是在实验室内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测定考古发掘所获古代遗物的材料成分、各种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值、遗址及遗物的绝对年代,是田野考古的一种补充,往往需要将考古实物整体封箱打包送进实验室才能进行观测。海昏侯墓葬等考古研究便使用了这种方法。

传统考古对器物遗存情况和保存手段有较高要求,三星堆此前的挖掘就因此摁下暂停。而此次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野,在考古过程中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为了防止微生物和二氧化碳等对文物的侵袭,工作人员全体换上防护服,并对人员密度进行严密控制;而为了实现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建起了高大的考古发掘棚以及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实验室,加快了文物检测、鉴定的速度,降低了文物受损的风险,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

此次发掘中还采用的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能够载人悬在“祭祀坑”上方清理易碎文物。而在4号坑中发现的纺织品痕迹,便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团队使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得出的结果,他们还利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到4号坑灰烬层中的蚕丝蛋白,证明三星堆3000多年前就已开始使用丝绸。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所建考古发掘舱和实验室。图源 @北京日报
600600工作人员趴在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上进行考古工作。图源@北京日报

为了保护此次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团队还采用了3D打印的技术。在文物修复中,3D打印技术的使用并不罕见,但三星堆遗址考古首次将此技术应用于出土青铜器的保护。根据器物数据制作出硅胶保护套“穿”在青铜器身上,形成比薄膜和软布更厚实的防护服,外部再用石膏固定,可以有效避免青铜器出土后可能遭遇的损伤。

在此次发掘中立下大功的还有各类光谱仪。在它们的帮助下,工作人员能够获取文物表面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对锈蚀物和颜料进行原位无损或微损分析等一系列细致的观测。备受瞩目的金面具的测试分析便用上了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的技术。

一直以来,三星堆遗址上空都盘旋着诸多谜团,比如年代问题。此前,采用碳14测年,所得年代结果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结果明显偏早。在此次考古工作中,采用了精确度和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仪,可将测年误差控制在正负25年内。而随着3号到8号“祭祀坑”的逐步发掘,可供选择的标本数量更多也更恰当,将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学界相信,此次测量将准确揭示三星堆遗址的具体年代。

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3号“祭祀坑”,考古人员用高光谱成像扫描仪对文物进行光谱拍摄,以识别文物的材料和属性。图源@新华网

(题图来自新华网)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