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跨界”:森林旅游从山水观光向休闲度假

近年来,借助2009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契机,丹霞山就打造景区影响力、提高景区吸引力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文 | 李亚蝉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不是一句赞颂美人的诗句,是对广东名山丹霞山暮光美景的记录。可以说,丹霞山是广东最有来头的山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景区,广东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而且,世界丹霞地貌即以此地命名。

在全国旅游市场上,丹霞山现在仍未获得与其资源等级登对的知名度,很多人知道有天下第一奇石极似男性阳元,但却不知此景位于丹霞山。

近年来,借助2009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契机,丹霞山就打造景区影响力、提高景区吸引力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其中,培育环丹霞山-南华寺旅游产业集聚区称为广东旅游业“十三五”期间全域生态旅游开发的重头项目。

2013年开始,丹霞山开始实施建设“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从该产业园的建设,丹霞山自身的旅游打造已经突破景区界限,向集聚性的大度假区布局。笔者认为,丹霞山的“跨界”布局符合国民旅游需求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过带的整体趋势,有利于提高丹霞山的整体接待能力和旅游品质。在这一系列升级改造运动中,丹霞山能否有效提升影响半径,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名山,尚有待时间考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实践过程对国内森林旅游开发的思维转变将是一个重要价值启示。

1、从阳元石看丹霞山真容

东经113˚,北纬25˚附近,人们慕名在丹霞山观光。当人们悠闲走在褐色的、红色的石板路上,无意抬头,高达28米的圆柱形石柱拔地而起,形态竟与男性生殖器几无不同,令人惊讶自然造物之鬼斧神工。

这就是丹霞山最著名的阳元石。网络时代,近年的某一天,有人将阳元石照片传到网上,这块巨石立刻声名鹊起。这次偶然的网络事件提高了丹霞山的知名度,但从旅游的角度说,丹霞山所包含的价值远不只是阳元石。

“丹山碧水”——独特的地质地貌、自然风光。阳元石属于风化作用形成的石柱地貌,是丹霞山地质地貌景观的一部分。丹霞山总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丹霞山由丹霞、巴寨、韶石、飞花水、仙人迹和锦江、浈江风光带等七个景区组成。全山由680多座顶平(顶斜)、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之雄、阴阳元石之奇、巴寨之险、锦江之秀、翔龙湖之幽、韶石之韵、夏富之旷闻名于世。

佛教名山,神秘传说,文化汇聚之地。阳元石之神奇,流传着诸多传说,其中包括女娲在丹霞山捏泥造人的传说。除此之外,还有吕洞宾戏七仙女、童子拜观音、玉女拦江、群象过河等民间传说,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民间传说体系。在宗教文化方面,丹霞山是佛教名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等都是著名佛教文化旅游景点;丹霞山还有有道教创始人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的传说。此外,韶石山因自古代相传“虞舜帝南巡奏韶乐在此”而闻名于世;丹霞山发现多处悬棺遗迹,成为研究神秘的悬棺葬俗的重要遗产。

笔者认为,阳元石不能、也不应成为丹霞山的代言。阳元山作为单一的地貌景观,一方面无法诠释丹霞山的景观魅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游客旅游疲劳,难以形成重游意向。

从实际的情况看,阳元石和丹霞山没有形成直接的关联想象,很多人只知阳元石,不知丹霞山。而且,阳元石过强的形象印象,一定程度上对丹霞山其他景观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有一定限制。目前,丹霞山游客的必游景点同常被定位在长老峰和阳元石,丹霞山后续开发的不少以观光和科教为主题的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比较有限。

笔者认为,相较国内其他全国性名山大岳,丹霞山最主要的竞争力在于其典型丹霞地貌的景观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丹霞山打造世界名山,应合理利用阳元石影响力和丹霞山成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契机,塑造“丹山碧水的世界地质公园”的整体形象,这也是丹霞山提升整体吸引力的必行之路。

2、超越丹霞山看丹霞旅游

需要注意的是,丹霞山地处粤北韶关,和珠三角大客源地有一定距离。目前来看,随着广东高铁线路加密,珠三角游客乘坐高铁已经可以很便利地到达韶关。而相对粤北很多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丹霞山有比较便捷的公交和大巴线路抵达景区,有利于吸引游客前往。然而,大交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潜藏挑战。武广、南广、贵广等高铁的开通,在为粤北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包括丹霞山在内的粤北旅游目的地纳入更大的竞争市场中。面对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更高的期待,面对覆盖面积更大的竞争对手,突破性的改变势在必行。

那么作为以地质地貌和森林观光为主要特点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突围的方向何在?丹霞山选择了突破景区地理界限。2013年,韶关市政府颁布实施《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2012-2025)》。根据规划,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总面积597.8平方公里,除核心景区168平方公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要保护之外,在其外围规划5个生态走廊、6个生态旅游产业园区、8个重点项目建设区。

环丹霞山生态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与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城镇化水平相关。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像韶关这样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距离珠三角客源相对较远,但拥有优质的生态和森林资源,利用区域核心旅游目的地丹霞山来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是区域产业升级、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丹霞山2013年公布的信息显示,入驻环丹霞山旅游产业园共有5家企业8个大项目,协议总投资540亿元。现在,丹霞山目前正深入古洋水乡度假区、宝能生态旅游度假区、丹霞山北门水上入口、博士生态园等项目现场调研,与项目投资方、规划设计方、属地政府等沟通协调,积极推进各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环丹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深圳盛世华房基金、前海人寿公司、中信正业、深圳华侨城、保利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沟通与洽谈,促进合作项目早日落地。

从已经开始建设的古洋水乡度假区、宝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看,丹霞山从单一景区规划发展到进行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的“跨界”规划,为区域带来了五星酒店、主题乐园、商业购物、度假休闲等相关配套和设施,对区域设施品质提升和旅游接待能力提高可产生直接帮助。

笔者认为,从1980年对外开放,丹霞山作为山岳旅游景点已经运营了30几年。但由于投入不足,交通便达、接待条件、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不完善,一直限制着丹霞山的发展。将丹霞山的开发冲破风景区地理界限,充分调动周边相关生态旅游资源,吸引相关的旅游度假、生态养生、户外探险、自驾旅游、旅游商品开发等产业,可以拉长整体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丹霞山对游客的吸引力。

3、从山水观光向休闲度假

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是目前国内森林旅游开发跨地理界限式大景区改造的一个案例。可以说,大度假区开发已经成为新旅游时代森林旅游开发的大趋势,这是因为,在大众旅游时代,山岳旅游进行单一开发,往往陷入山上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管理与旅游接待力的矛盾。

从全国范围内看,“五岳”之一的华山,旅游接待能力一直广受诟病,近年也开始采用外扩模式,致力打造西部最大养生度假文化圈。而在广东省内,除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在粤东的惠州,在打造环南昆山经济圈的整体战略下,国家森林公园南昆山正在打造环南昆山旅游产业园区。

笔者认为,解决资源保护和接待能力矛盾,是目前山岳旅游目的地进行大度假区模式开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模式符合山岳旅游目的地从传统的山水观光向休闲度假发展的趋势。以环丹霞山生态旅游产业园为例,大度假区模式至少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丹霞山及韶关旅游发展。

产业链完善。将一批从事旅游度假、生态养生、户外探险、体育运动、旅游商品研发的企业汇聚到产业园,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完善产业链,吸引多种类型游客,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过夜率和重游意愿。

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带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粤北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丹霞山本身受资源保护管理限制,开发空间有限。但是丹霞山周边的区域和村落,同样山清水秀,有很好的生态度假旅游价值。同时韶关是有较多客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丹霞山周围也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民俗古村,如石塘古村、恩村古村、风度古村、夏富古村等,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既能提升丹霞山旅游影响力,也可带动周边旅游共同发展,形成聚合效应。

提升配套品质,吸引自驾观光度假。休闲度假旅游对酒店、餐饮等配套品质要求较高。粤北是珠三角游客自驾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目前自驾游市场蓬勃发展,粤北地区相对省外旅游目的地对自驾客更具吸引力。利用周边地区的用地优势,吸引一定数量的高端酒店,高品质的客栈、民宿等类型酒店及相关优质餐饮等入住,有利于提升丹霞山配套品质, 吸引自驾客前往。

需要指出的是,大度假区模式开发,相对单一山岳旅游体的开发,其具体规划会更加复杂,资金需求量会更大,对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布局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同时必须注意,丹霞山作为大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是各景点和度假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继续抓好丹霞山相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防止过度开发。唯有“山上”丹山碧水长流,山下项目才可蓬勃发展,大产业园才能可持续发展。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