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是让人喜欢的时节。料峭春寒已远去,炎热夏天尚未到来,万物处在一年中最繁华的前夕。 “这和那”就在这时诞生,很高兴我们一起见证。它的价值功能是,呈现传统中国大美,让它们回到生活里。
“这和那”在过去几年,接触了许多中国传统之物,如传统器具、服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每每感叹,这些美好之物,与当下生活越离越远,若有机会回到生活里,得多好。
前前后后,我们深入到中国十来个省的数十个传统民族地区走访。看到的情形大致相同:很多传统的服饰、手艺、音乐、戏曲、习俗等,都陷入了无助的困境,传统工艺正在凋零。而技艺的承接人,有些即便是“国家级”,也生活于贫困中。 更大的社会现状是,无数传统事物的处境濒危。
很多人假设,它们落后陈旧,已不合时宜,很快会被淘汰掉。因而,对它们的消亡,也多半不以为意。
但想到每一件传统的美好事物的消逝,都意味着当下生活的一条可能出路的断绝,这就足够让人感到心痛了。
在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里,商品种类层出不穷,大量地充斥生活空间,消磨人的精神力气,使人味口变坏,而带来的情感满足却越来越少。
人与物之间不应限于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应更健康和稳固。
关键是,物是怎么样的物:是否切实为生活所需,是否蕴含制作者的专注和用心,是否为一件“好东西”?
好东西,应该是这样的:可用、耐用、用得顺手,并且耐看,能为日常生活长期而尽职地服役,它还承载制作者的心灵和技艺,被赋予情感和生命。而在使用过程中,这种生命和情感延续下去,并被喜爱与珍惜。 这些物哪儿去寻?
无需舍近求远。在中国传统工艺和器具里,有大量的“好东西”。
它们存在于我们未褪色的记忆里,城市的拐角、乡村的尽头,中国地图的边角隙缝。虽暂时退缩了,但生命力并未衰竭。它们历经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传递,被无数次挑剔和改良,至今依然坚强和健康,只等着再回到我们身边。
在这里,我们将持续探寻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系列来自“这和那”的产品、文章、视频和活动等等。我们的宗旨是,与传统手艺、手艺人的互相扶持,促进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让美好的事物回到日常生活里。
被忽视的过去,隐藏着未来。
这和那,是过去的“这”和未来的“那”之间的一座桥梁。真诚地希望你能关注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做点事情!
这和那
201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