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选妃、忽略女性、奴婢数量造假,古代人口普查怎么做?

历朝人口普查点名方法一览

文 | 这和那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2020年11月,我国将正式开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问题乃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今对人口普查也都颇为重视。

尤其在封建社会阶段,征收赋税,土地分配,屯田招兵,都与国家人口息息相关。“不明计数而欲举大事,有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历代人口普查的记载在史料上也巨细无遗。随历代发展,古代人口普查的方式渐成一套,或严苛宽松,或奇特实际,手段方法各异。

“细节控”派:春秋、秦国、明代

在有着“细节控”的朝代里,他们不仅关心人数多少,还增加了许多附属要求。

春秋时期,宰相管仲既实施“春日书比,夏日日程,秋日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也将目光对准人口素质,并分类统计数据:个体农民供粮,身怀专技的人数、能作为劳作表率的人、鳏寡病残等都要记录在册,无所不包。

秦国宰相商鞅实施的政策也与之相仿,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

相较于春秋、秦时的人口普查,明代的普查细节更甚。到洪武十四年,户帖制改行黄册制度,每十年普查一次。登记表上面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写了进来,细致严谨如斯。

人口普查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 “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图源@北京日报

“漏网之鱼”派:西汉、唐朝、宋代

与此相反,西汉、唐朝以及宋代在普查的某些方面就显得疏忽了些,存在不少bug。

西汉时期,奴仆中的官府奴婢可不算作纳税对象。为此,富人阶层为减少赋税压力,便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以便“偷税漏税”。因此,西汉虽有最早文字记载的人口普查数据,但其准确性却因政策上的不足而令人难以信服。

唐朝则是源于官府的管理混乱。唐初期户口管理相对严格,到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玄宗开元年间后期,户口管理已经十分混乱。官府长期不做统计调查,仅凭借上年的户籍,人工主观增减。于是在《旧唐书·玄宗纪》里,便有这样矛盾的记录:天宝十四年比天宝十三年,户数突然降了740815户,但人口却增加了38821口。

宋朝时则只登记壮年男子,时为“丁籍”制度。“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与现代人口普及有所区别,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老人、小孩和女子都不纳入统计范围。

人口普查
虽然统计上不包括女性等人,但专家估计宋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1亿。图为北宋清明上河图。图源@北京时间

“以貌数人”派:隋朝、东汉

论与现今普查手段最为相似的,隋朝算是其中之一。隋朝时期,实行“貌阅”,即挨家挨户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人口缺漏。为防止伪报漏报,还发动检举,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

东汉时期的普查也相对严格,其中有意思的是,东汉进行人口普查时,还会同时进行“选美”——“算人”,即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良家少女是“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过人即可入宫选妃子。一次普查,可得两益。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