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家具百年沉浮录

手工雕刻才是“活”的

文 | 许伟明

手工雕刻才是“活”的

东南亚森林的酸枝木被砍倒,装上轮船运到广州港口。木材商批发给家具商,家具商将木头运到木材加工厂,裁成规格不等的方木。方木运回家具厂,木匠继续分解、加工。每年,有大量的红木家具,以这样的流程被制造出来。

47岁的杨耀辉,现在管理着一家有着30多个工人的小型家具工厂,每年他要购买上百吨的红木。这些红木真正能用于家具生产的,只有质地最坚硬的心材部分,占全数的不到1/3。在继续的加工过程中,不断的剔去、雕刻、打磨,使得最终成为家具的木材仅占一棵树的20%左右。

红木家具的木材用料对硬度要求极高,能成为家具的木材仅占一棵树的20%左右。摄影@这和那

这意味着杨耀辉每年买的上百吨木材中,真正变成家具的只有20吨。而现在市场上,可用于生产红木家具的酸枝类木材,报价是3万-5万元/吨。因此,仅过程的漫长和用料上的讲究,便造成了红木家具的奢侈。而工艺上的创造性投入,则使红木家具更加珍贵。

除了用料考究,花纹精细、工艺复杂等原因都使得红木家具非常珍贵。摄影@这和那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一种清式家具,和明式(苏式)家具的雅秀相比,显得颇为沉重,而且用料也极为奢侈。广州人杨虾是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杨耀辉是他的小儿子。尽管在行内颇有名望,但杨虾依然显露着手艺人所特有的大方和谦虚。

第一次来到杨家的家具厂,厂里回荡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敲敲打打,而是电动锯子、电动刨刀、电动钻头的声音,工人们在满地是红色木头粉末的2000多平米的厂房里各忙各的。

在电的时代,完全手工的家具作坊,因没有竞争力已不复存在。电动工具钻孔打眼,将获得比手工更高的精准度。“现在说是纯手工的家具都是骗人的。”杨虾说,传统工艺的保存要点在于其核心的工艺和风格。

家具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电动工具,在这个时代,纯手工很难继续维持。摄影@这和那

但还有一些东西是离不开手工的,准确的说是离不开手的触摸。机器可以平木,但真正让人满意的光滑是手划过时的触觉愉悦。在杨家的工厂里,机器平木之后,还要由工人拿着锋利的宽形刀,沿着木材的表面推刮,于是一些不光滑的地方就卷成一圈圈的木屑,一次次推刮中,工匠通过手指触摸敏感地察觉木头的平滑变化。

红木家具的制作依然离不开手的触摸,机器平木后还需要工人一遍遍的修整。摄影@这和那

木雕更是离不开手。杨虾认为,只有手工雕刻才是“活的”。机器可以帮人减少劳动,但真正的巧妙,往往只在手心合一时方能偶得。

今天人们对杰出木作的纯手工想象,依然流行。其中,对手工的崇拜中,就包括尽可能通过基于木材本身的创意来实现的塑造,这鲜明体现于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中。

而榫卯结构对木材硬度的要求极高,尤其是类似椅子扶手的接合处,接合面极小,只有硬木间的接合,才能够忍受不断的拉扯而不至于崩裂。

榫卯的制作,是所有木匠的基本功。对于新入门的年轻木匠来说,最难的就是榫卯的制作。由于硬木家具的结合处细致而精妙,因此要求榫和卯也要精确紧致,然而由于没有机器切割打眼,纯粹依靠手工的测绘,因此要漫长的学习探索。

闻着木屑香长大

杨家是一个木匠世家。从清末开始,杨家就有人从事清式家具的制作,并且以父子相传的形式,将技艺流传至今。

“我是闻着木屑香长大的。”杨虾说。他生于1937年,12岁起,随父学习广式家具制作,弟弟杨广海也稍后入门成为木匠。他们兄弟是家族手艺的第五代传人。当时,杨家就在广州惠福路的梳篦街,那一带附近都是家具作坊。

直至1958年公私合营,私人营业被禁止,杨虾进入广州木雕家具工艺厂里做木工。厂里招收职工家属时,15岁的弟弟广海便也到厂里学艺。

由于杨虾已经在学木工,因此他建议弟弟广海将精力放在木雕上,以便兄弟发挥各自所长合作。于是一年后,杨广海就专门去学习凿花工种。而兄弟俩一个木工、一个雕花,这样的合作也一直延续下去。

红木家具制作、雕花所使用的工具。摄影@这和那

1963年,杨虾28岁,被单位选派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木雕家具学习班,开始系统地学习红木家具工艺设计。而在以前,这一行并没有设计的师傅。学习班前后一年,一周虽然只上一次课,但杨虾每晚都在家勤练画图。

学习家具设计让杨虾对家具制作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具的外形可以通过设计进行改变,通过调整各组件就能制作多种款式的家具出来。从学习班回到厂里后,杨虾就在厂里担任设计工作,后来成为设计室主任,负责广式家具产品的设计和技改工作。而他的设计才能因天时地利而绽放。

恰逢国家倡导恢复传统手工艺以出口创汇,而制作符合外国人口味的家具中,设计便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了。

广式家具原就有吸收其它元素的传统,例如其纹饰中有大量的西洋纹,并且使用镶嵌工艺,将硬木和铜、岩石等融合起来。摄影@这和那

作为设计室的主任,杨虾希望把传统工艺发掘出来,做一件代表广式红木家具风格的作品。他召集了厂里的年轻人和老师傅一起商量,由于厂里的很多师傅和弟弟杨广海都擅长雕龙,并且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他们决定设计出一张“九龙床”,即三人座的沙发。不过要在靠背上雕上9条形态各异的龙并不简单,盘龙、坐龙、降龙、升龙等,如何有机地出现在2米长的背靠上,并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后来师傅们参照了颐和园的九龙壁,花了3个月来设计,直到制作完工,前后近一年的时间。

设计让广式家具的魅力尽显,这张九龙床在1972年的广交会上亮相,成为亮点,后以26.5万元的价格成交。

龙纹在广式家具的设计中是常用的经典装饰图案。摄影@这和那

工艺要老,观念要新

杨虾在1998年退休。退休后,杨虾却不甘清闲,他于是自己开了红木家具厂,继续将广式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到底。

杨虾对我说,做家具设计要懂得美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他所设计的红木家具的特点就是,既能保留广式家具核心的工艺和风格,同时又通过设计上的创新,制作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应用需求的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在保有旧工艺的同时,也在寻求设计上的创新。摄影@这和那

在家具制作上,他坚持利用精妙的榫卯结构,拒绝使用钉子,然而又根据当代人的喜好,把家具变得更加的舒适。例如以前的椅子靠背都是高而竖直的,因为这符合古人对庄重坐姿的要求。然而,现代社会人们对“坐”的讲究有了改变,而坐具也要相应的进行一些改变。

“工艺要老,观念要新”。82岁的杨虾相信,在保存传统工艺和家具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些改变。2012年,弟弟杨广海因为疾病离开了人世,继续创新的使命留到了这个世家第五代的匠人们身上。

装饰花纹雕刻深湛,磨工精细,是广式家具的一大特点。摄影@这和那

杨虾和儿子杨耀辉正在不断进行尝试。杨虾将传统竖直的椅背做的稍微斜一点,把腿脚缩短,清式坐椅成了沙发。杨耀辉的尝试更彻底,他曾试着给红木家具抽屉安装金属轨道,但发现市面上的轨道现在还无法承担沉重的实木抽屉。

尚未制作完成的家具半成品。摄影@这和那

不同于打小跟从父亲学习的传统,杨耀辉跟父亲学做家具至目前其实只有八九年。在此以前,红木市场前景被看淡,而木匠所赚取的只是不多的手工费。杨虾说,在老广州里,他们常被贬称为“手工仔”。而这种风气在中国历史上久已有之。

事实上,直到今天,手艺人的地位也未见得有多大的提高。然而市场却对红木家具有了新的认可。杨耀辉相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敢于去创新,广式家具才能赢得市场,也才会有未来。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