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锡剧,三生有幸

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都会唱上两句,很时尚。

文 | 许伟明

见到小王彬彬时,我总想起日本电视剧“半泽直树”的男主角:言谈间的感觉很像,一是都长得俊俏,其次说话时总有微微抿嘴的感觉。

小王彬彬的声音很好听。一口无锡话说得圆润清晰,开口犹如唱歌,他还会偶尔来上一两句锡剧,更是动听。

他的原名叫王建伟,“小王彬彬”是艺名,因为他的父亲名叫王彬彬,著名的“彬彬腔”创始人。小王彬彬继承了父亲。

锡剧
年过花甲的小王彬彬仍未离开舞台(图|陈逸航)

一、无锡一段情

无锡,古吴越之地,吴文化在这里生长。

已故的吴歌国家级传承人张浩生说,先有吴歌,再有锡剧。小王彬彬同意这一观点,锡剧的唱法中有许多就是江南小调,而江南小调是吴歌的一部分。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吴歌小史》考证,吴歌产生于殷商时期末年,泰伯和仲雍从中原来到江南创立吴国,也将吴歌引入江南。但也有考古发现,太湖地区在一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因而吴歌的历史或许更长。吴歌曲调旋律朗朗上口,唱词多表现人们生活和传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锡剧
无锡,吴文化生长之地(图|陈逸航)

锡剧则约始于乾嘉年间,距今180年左右。起初,锡剧也不叫锡剧,曲调简朴,重复着同一种旋律;演出方式也简单,为单个人在平地里唱。慢慢的,演出的方式变复杂,演员从一人变为二人对唱,演化出一人扮演多种角色的“小同场”,以及一人只担纲一种角色的“大同场”。与此同时,戏台也平地逐渐升高,从平地升到矮桌,再到土戏台,再到高台。

太湖沿岸这一带,剧种较多,锡剧从中抢占市场发展壮大,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在江浙沪皖等地区,兴盛时,各地都创建了锡剧演出团体。

这种生命力来自于锡剧和百姓之间的亲切,它的唱词表现的就是民间生活和故事,其中还含有一些情色暗示——并因此招来“有伤风化”的批评,甚至一度被禁演禁唱。

锡剧
锡剧名角王彬彬、梅兰珍、季梅芳、汪韵芝合影(来源:无锡锡剧院)

锡剧长期被叫做“滩簧戏”,由于主要流行在常州无锡一带,也称作“常锡滩簧”。到1950年代,才命名为“锡剧”,与黄梅戏和越剧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

这一年,锡剧剧目《珍珠塔》进中南海紫光阁,给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深受赞赏。作为锡剧名角,小王彬彬的父亲王彬彬担任主演。周恩来评价他的唱腔是“抒情优美、柔中带刚、琅琅上口、字字清晰”。

此后,锡剧声名鹊起,“彬彬腔”的说法不胫而走,成为锡剧最著名的流派。小王彬彬说,彬彬腔的特点是,“咬字正、吐字清、送音圆”。 

二、好的男角是凤毛麟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锡剧的重要发展期,这时候的锡剧已经是市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消遣。“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都会唱上两句,很时尚。”那时无锡城的南北锡城戏台不下六七个,每晚演出,夜夜兴旺。

锡剧
长盛不衰的锡剧剧目《珍珠塔》

从9岁开始,小王彬彬就在父亲的逼迫下练功。放学书包一扔就上练功房,压腿折腰。“那时都是眼泪伴着童年。”小王彬彬说,“我现在明白了,当时教我们练功,他正春风得意,想让我们继承他的衣钵。”

但三年后的一天,父亲却突然不让练功了。已近“文革”了。那段特殊的时期,戏剧也罢,艺人也罢,都遭受到严重的磨难,父亲也未能幸免。直到1976年,小王彬彬才再次师从父亲重操锡剧,并将“彬彬腔”继承和发扬。

锡剧
好嗓音的男角凤毛麟角(图|陈逸航)

小王彬彬说,对于戏剧来说,拥有好嗓音的男演员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男性在过了青春期的变声期之后,原本说话清脆的童声多会变得沙哑粗重。所以,女演员拥有好嗓音,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而男演员要有好嗓音,往往靠的是天分了——发育这事情,真让人无能为力啊。

锡剧也是如此。王彬彬声名广播,是因为他的嗓音出众。按照小王彬彬对其父亲嗓音的说法是,“音域宽广,高低之间相差十四度,近两个八度。”

小王彬彬和儿子小小王彬彬也都有一副好嗓。如今,“彬彬腔”的三代传承,成了无锡锡剧的金字招牌。

锡剧
小小王彬彬饰演的方卿(《珍珠塔》剧照)

三、锡剧的衰颓和突围

 “文革”期间,尽管锡剧演员也会唱样板戏,但整体还是遭到了严重摧残,发展中断和衰败了十年。这场动荡之后,锡剧也很快迎来了恢复,并在1980年代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

不过好景不长,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锡剧的窘迫就越来越明显。小王彬彬说:“尤其是流行歌曲进入大陆,年轻人是一边倒地去追捧啊。”

留给锡剧的观众一年比一年少。为了赢得市场,锡剧创作者也尝试了很多变革,例如在《曹操与杨修》里,加入一些改革的时代背景,触碰精神层面的冲突。比如排演以年轻新秀为主力的新版《珍珠塔》、《孟丽君》,打造大型创新精品锡剧《二泉映月》等。

锡剧
大型创新锡剧《二泉映月》

不过戏剧界整体的衰颓是越来越明显,并且演出市场越来越依赖于党政部门的宣传需求。例如,若在全国推广焦裕禄、孔繁森时,上千剧种就排练演出孔繁森,由党政人民团体等单位组织观看演出。因而戏剧界里开玩笑说,“一个焦裕禄,养活了全国上千剧团”。

在全国,各个地方剧团院的生存,都多多少少地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计划经济年代,戏剧演员们是文化工作者,有事业编制,其工资发放由政府预算来解决。但在1990年代之后,戏剧团院们被陆续推向市场,但并不是完全抛给市场,而是还以拨款和组织购买等形式对戏剧团院们进行扶持。虽然许多戏剧团院号称面向市场,但小王彬彬说:“全国范围内,一旦剧团少了财政支持,绝大多数会立马趴下。”

锡剧
锡剧依然有其深厚土壤(图|陈逸航)

从 2009年开始,小王彬彬开始担任无锡锡剧院院长,任期4年。当院长期间,他积极去开拓市场,以获取更多的演出机会。他还大力改变原来剧院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希望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来拉开分配档次。但涉及到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往往牵动多种矛盾和积弊,弄得“风生水起”,使他倍感头疼。

不过小王彬彬对于锡剧的传承还是很乐观的。在当地,锡剧拥有一批忠实观众,也有各种民间爱好者组织的非专业剧社,就算是在临近的苏州,锡剧的观众也是远远大于昆曲的。这些都表明锡剧依然有其深厚的土壤。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