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肇庆
—— 南粤山河多锦绣·肇庆
山要遮拦,江欲奔流。
山与江之间的肇庆,有着看似不同的两面。
安土重迁的情怀与开放的文化禀赋相融合,造就了独特的肇庆气质。
沿着西江一路探索,在山和江之间,你会惊讶于这座城市的,新颜璀璨,旧梦辉煌。
I
从地图上看肇庆,西边是两广边界, 东边又直抵珠三角;其间,一条清晰的脉络——西江,几乎从最西边延绵至最东边。
肇庆在哪?这个问题很大部分等同于,广东的西江在哪?
西江是中国第四大河流,全长2214千米,水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西江沿线城市众多,而肇庆或是其中与西江最为亲密的城市。
来到广东之前,西江已经在滇黔桂接纳无数支流。不同的河段名字也各不同——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
进入广西梧州后,西江才真正名为“西江”,这是入海前的最后一段奔腾,也是最大气磅礴的一段。
西江通山达海,被山封闭的肇庆,自古便拥有进出的大通道,也因为西江,两岸的平地被润泽成为沃土。
羚羊峡是西江的最后一个峡谷,冲出羚羊峡,前路再无大山遮拦,也就来到了广阔的珠江三角洲。
如果说,壮阔的大江大河代表了,肇庆的生猛和外放。那么,七星岩和鼎湖山则象征着,肇庆的优雅和内敛。
很多人的小学课文,都曾出现过七星岩。它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与奇秀的喀斯特山峰,共同组成的巨型山水盆景,安然地摆放在城市的中间。
肇庆城区的东北方向的鼎湖山,由10多座山组成,主峰是珠三角的最高峰,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II
肇庆是珠三角城市群九城之一,不过从地图上看,肇庆并不临海。山地多而平地少 ,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地带。然而,正是这个地方,历史上作为岭南门户的历史,不输于广州。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岭南,并设南海等三郡,肇庆四会是南海郡初辖四县之一。
如今,我们认定广州是岭南的中枢,但由汉至清的漫长历史中,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明清两代,作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2年。
不过,肇庆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或许是在北宋。
那时中国迎来了经济文化的高峰,端州(肇庆旧称)是宋徽宗的封地。原本夺嫡无望的赵佶却拥有皇位,于是,一个边缘的王子,与一座远在南方的城市,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公元1118年,宋徽宗将端州升级为肇庆府。肇庆意为开始吉庆之意,并斥巨资在这个他从未踏足的城市兴建城墙。
但“肇庆”的更名无助于扭转北宋的羸弱,金兵南下、徽宗成为靖康之耻的男主角,而“肇庆”二字像是来自北宋的意外遗产,被一直继承下来。
如今,端州成为肇庆市的一个区,端州区内还留着现今岭南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它还在继续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北宋往事。
III
除了宽广的江面,西江两岸的栈道、陆路,自古也是人们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羚羊峡岸边至今还有古时的栈道。
西江代表了开放、沟通、流动、孕育,这条流域是广府民系的重要分布区,而做为西江入粤起头的肇庆,也被认为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从高要城区往东南十几公里,就来到了黎槎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八卦村”,让人惊叹于广府乡村社会关系的规范有序,以及传统建筑风水的严谨和规整。
黎槎村不算大,在它附近还有一个更大的八卦村——蚬岗八卦村。
如果说,“八卦村”是广府人追求生活安稳可靠的隐喻;那么 ,端砚则连接着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梦想。
石质细腻、发墨快、不损笔毫,来自岭南的端砚,如同特殊的使者,借由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之手,将岭南的文化带至北方和全国。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北宋名臣包拯曾任端州知州三年,留下“不持一砚归”的佳话。端砚的名贵,印证了包拯的清廉。
肇庆西江边有个白石村,村里的匠人是做砚高手,端砚的雕刻技艺世代相传,在村里徜徉常可见埋头雕刻的艺人。
IV
世人皆知广府人好(第四声)吃,但“什么都吃”这样的标签,实在是对广府饮食的偏见。
广府美食的基本要义,是对原汁原味的执着,具体到西江边的肇庆人,则突出表现为对生猛河鲜的偏爱。
除去对新鲜食材的追求,肇庆美食的另一个要义是,浓浓的人情。
在肇庆的一个古村落,我们赶上一场婚宴,那同时也是一场乡间美食的盛宴。
蒸得刚刚好的生猛河鲜,香脆而不腻的烧猪,肥美入味的卤鹅……
你很容易就会发现,广府人对美食的热爱,不仅在于味蕾的享受,更在这人间烟火里的人情。
地道的美食,塑造着一个族群共同的口味,也成为情感沟通的日常纽带。与之相比
传统的节庆,古老的仪式,则是让生活沸腾的催化剂。
在肇庆的乡间,传统的习俗仍在代代相传,构建着个人与族群的文化认同。
我们很难想象,在求新求变的时代,在以现代都市闻名的珠三角,肇庆还留存着丰富的故事。
它们古老却生动。你会发现,广府的生猛,不只在美食的新鲜,更在文化的鲜活。
出品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这和那文化
策划 | 许伟明
撰文 | 李亚蝉
摄影 | 这和那
编辑 | 唐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