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景瑾瑾
龙凤灯、莲花灯、飞鸟灯……每逢春节、中秋或秋色巡游,赏灯是佛山人庆祝节日的一种重要形式。据公开资料显示,明代时,流传于中原的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民俗风尚在佛山兴起,扎彩灯工艺应运而生。
“往年我们还会有几个月的淡季,预计今年全年都将很忙。”佛山彩灯市级非遗传承人黄宏宇3月6日接受我采访时透露,目前,他正忙着筹划彩灯文创产品的事情。黄宏宇的母亲杨玉榕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母子两人与彩灯的故事,可以说是佛山彩灯在近现代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代表性例子。
两代人与彩灯的不解之缘
今年74岁的杨玉榕,从17岁时就进入了佛山民间艺术社。杨玉榕告诉我,“当时,艺术社有很多项目,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彩灯,因为彩灯涵盖了扎做、剪纸、绘画,所以我决定做彩灯。”
深受其母亲影响,黄宏宇也与彩灯结缘。他说:“我读小学时,妈妈下班回来会在家里加班绘制彩灯上的装饰画,她在书桌一头画画,我就在另外一头做功课。到了高中和大学,放暑假和寒假时,都是妈妈最忙的时候。民间艺术社也会招很多学生帮忙做一些基础工作,我也会学着做,很快就上手了。”
从20岁出头就开始专做彩灯,一做就是50多年。杨玉榕回忆道,她从事彩灯艺术也是受家父影响的。其父亲留学法国学过西洋画,回来后在大学里做过美术教授,而后也到佛山民间艺术社工作,为她带来了深厚的艺术熏陶。
“我大学毕业后,妈妈所在的民间艺术社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订单特别多。那时候妈妈就跟我说,不如你先过来帮忙,我也觉得挺好玩,就去那里做了两年的学徒,学习了很多技术性、基础性的手艺。”黄宏宇告诉我,如今41岁的他,做彩灯已有约20年了。
“做工艺,首先要好好跟老师学,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做到一定程度,就会渐渐对这种工艺有了自己的心得和创新。”说起对年轻从业者的建议时,杨玉榕认为,“要将工艺事业做出成果,爱好和坚持很重要。” 黄宏宇大学是读建筑专业的,这对他做彩灯也有很大帮助。他认为,在做彩灯时,空间想象、材料力学等都是很重要的。“做彩灯很有挑战性,也能给予创作者很大的发挥、创新空间”。
墨鱼骨、瓜子、鱼鳞等也可入灯
“各个地方的彩灯都是有骨架、绸布、纸等元素,但佛山的彩灯除了造型比较独特、美观之外,还会用剪纸来装饰。做完一盏灯,将剪纸贴上去,就会显得金碧辉煌、更加靓丽。”杨玉榕说。
设计草图、扎做骨架、扪绸布、上色、装饰……佛山彩灯制作工序繁杂。在所用材料上,也是十分广泛,除了竹篾、铁丝、丝绸、色纸等,墨鱼骨、瓜子、鱼鳞、灯芯草、刨花等竟然也可以作为材料。
“用这些东西做出来的彩灯有独特的艺术感。”在杨玉榕的代表作中,就有一盏十分著名的《墨鱼骨灯》,她说:“以前师傅教我们将墨鱼骨雕刻成小摆件,我后来就自己尝试着做墨鱼骨雕刻灯。”杨玉榕的第一盏墨鱼骨灯是1980年创作的,耗时约6个月,做出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但第一盏做完后,很久没再做。“墨鱼骨很脆,很难雕刻,雕刻的时候手一定要很稳,我自己一开始学的时候就很容易刻坏。”黄宏宇说,“一直到2013年,相隔三十多年,母亲才开始做第二盏,然后我和母亲共同创作了第三、四盏。一盏墨鱼骨灯要用70多块原骨,分成140多块雕刻,然后拼装起来。”
在多年的创造生涯中,杨玉榕成绩斐然。她的《彩龙凤灯》等作品被印制成邮票发行,代表作《灯芯瓜子灯》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黄宏宇的《荷花组灯》也是深受艺术界人士及广大佛山市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多次展出。
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探索与发展
传统技艺要传承下去,市场需求起着重大作用。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彩灯事业,黄宏宇于2004年创办了佛山博艺彩灯工艺公司,这些年来,他将厂房面积从最初的100平方米,发展到500平方米,然后到现在的近1200平方米。
“彩灯的市场需求,有很强的季节性,比如过年、中秋,需要张灯结彩,需求量就大。过了年以后,就变成淡季了,但是员工工资、厂房租金还是要继续支付。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想办法,准备打造一些彩灯主题的文创产品。”黄宏宇透露,“今年过完年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文创产品的事,同时也接到三个重要订单了。往年我们还会有几个月的淡季,预计今年全年都将很忙。”
与此同时,在传播和传承上,黄宏宇与母亲也依然没有松懈。“除了公司内的徒弟,现在还有一些学校的老师、艺术爱好者会经常来我们这里学习。学校老师学了之后,便回学校给孩子们开设彩灯课。”黄宏宇说,“同时,我们这里作为佛山彩灯传承基地,每年暑假都会有大量的青少年学生来学习。”(本文出自 2019年3月8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