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什么?

汉服曾经死去

文 | 这和那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堕髻,耳珠,明黄色的下裙,紫色的上衣,一位身着绮丽的采桑女从诗句中向我们款款走来。她身上的服饰,是一个民族存续发展的证据。

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设立“汉服日”的提案,认为汉服是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复兴汉服有助于汉族文化溯源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更早之前,随着近年来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与汉服有关的小范围节庆和活动早已悄然产生。

但是,到底汉服是什么呢?

汉家衣冠

服,衣服,衣裳;饰,饰品,打扮。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直接反映了时代、民族的特性与变化。根据出土的骨针、纺轮等纺织用品,以及纺织物的残片,我国服饰史可大致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部落的征战与融合推动了服饰的形成与发展,至于黄帝时期,“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已初步将服饰与礼仪结合,奠定了后世“衣冠之治”的基础。

中国传统服饰可分为民族传统服饰、礼仪传统服饰和宗教性服饰三大类,汉服属于民族传统服饰中的“汉民族传统服饰”,是对具有汉族元素的服饰的统称,而非对汉朝衣冠的特指。在其后不同的历史阶段,汉服都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元素,兼容并包。

在中国历史上几个大的混战阶段,各民族互相融合,汉服也逐渐吸收其他传统民族的元素,积极进行改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却未强制易服,民间生活仍以汉服为主,汉服得以延续。

汉服
【唐宋五代】金花冠、辫发、圆领、小袖花锦长袍、佩䪓带回鹘贵族进香人(高昌壁画)。图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到清朝,同样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情况却与元朝有所不同。满人入关后,强制剃发易服,汉族传统被迫中止,汉服也便就此隐没。此后改良满族服饰而来的旗袍、按照西式裁剪方式制作的中山装等,被定义为“新汉服”,就现在广泛提及的“汉服”而言,这两者并不被包含在内。

新生、改变与传承

2003年11月22日,普通人王乐天将汉服穿上城市街头,这是见诸报道的中国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的人,此后各种形式的汉服复兴活动逐渐在全国各地兴起,11月22日因而被一些爱好者定为“汉服出行日”。十余年过去,如今在很多城市着汉服上街已不算什么新鲜的事情。不少学者对汉服在现代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发现如今的“汉服”主要是结合现代人的想象,参考文献史料、考古文物、边缘记忆等制作而成的服装,是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展与重构。

《国家宝藏》的唐代服饰展示,激发了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兴趣

在“汉服出行日”的基础上,2018年,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三月三是黄帝诞辰,也是我国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中国华服节的内涵,其实不仅纳入汉服,也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纳入进来。

在历史上,汉服因传承中遭遇断代,不少人对它的认知比较模糊,文化传承与输出都不太能打。而到了今天,和很多民族传统服饰一样,汉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与日常生活的“不匹配”,各种场合都显得 “不方便”,需要进行改良。这又触及另一个问题:改良后的汉服还是汉服吗?

学者杨娜对此表示,汉服的文化基因不是某个具体文物的复制,而是一种范式。不同朝代衣冠的制度和款式虽然不一,但基因没有变,都属于同一个体系。后人将这些传承作为文化基因,在不断的重构中继承下去,便是中华民族有底气说自己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缘由所在。

汉服如同汉字、汉语,只有在不断的融合、演变、改良中,才能被当时之世所接纳,长久走下去。而无论是“出行日”还是“华服日”,抑或此次提出的“汉服日”,都是在不同的时间里,我们为汉族传统服饰的长久传承注入的生长之力。

参考资料:

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作者杨娜;
汉服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王晓雪、卢永妮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