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景瑾瑾
一张工作台、一把雕刻刀、一块玉石原材料,经玉雕匠人的巧手,便精雕细琢出一块块精巧玲珑、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在南海桂城平洲,有一群技艺精湛的匠人,他们日复一日地雕琢着玉石,为成就“天下玉,平洲器”的美名贡献了重要力量。
前不久,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入选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我采访了从平洲成长起来的80后玉雕大师王国清,通过他与平洲结缘及学艺的故事,一窥平洲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80后玉雕师不断拜师学习
在南海平洲大益路东,有一处名为“心清阁”的玉雕工作室,其主人是一位80后玉雕师王国清。1982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的王国清,父亲是一位石雕匠人。初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了玉雕行业学习。
“我喜欢美术,希望能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一开始,木雕、石雕都在考虑范围之内,最后因为缘分使然,亲戚介绍我认识了启蒙师父方明亮。”王国清接受我采访时回忆。
方师父做事认真,王国清在学习中不敢懈怠。“当初一天最起码学习13个钟头,11个钟头学习雕刻,两个钟头是学习画画。这样的学习,坚持了约6年。前三年主要学习基本功,后三年,就开始参与创作。”王国清说,当时他很努力,目标也简单,就是想学好一门手艺,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改善父母家人的生活。方师父在翡翠玉雕观音创作领域颇有成就,得益于他的教诲,王国清在这一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3年,王国清从方师父处出师,开始独立创作。每当出去找活的时候,他心里还惦记着继续寻找优秀的手艺人并向其学习。2004年,他来到玉雕高手云集、产业链最集中的平洲玉器街,再入师门,拜了著名翡翠艺术家黄国安先生为师。“我跟随黄师父学艺最大的收获就是拓宽了创作题材,进一步打开眼界和思路。”王国清说。
“其实,对于手艺人而言,要有好的创作,就必须不断学习。”虽然早在几年前,王国清自己就开始带徒弟了,但他依然没有中断学习,除了前面两位师父,他还跟随陶艺大师钟汝荣跨界学习。“虽然钟师父擅长的绘画和陶塑并不直接于玉雕相关,但艺术理念是相通的 ,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然后触类旁通,融入到我的玉雕创作中来。”
一路走来,王国清的作品屡获大奖,他本人也获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如今,他已落户平洲,家里的长辈和兄弟姐妹也跟随他一起到了平洲,成为玉器行业从业者。
取天然之形势 得天然之神貌
王国清工作室设有齐备的雕刻间,在雕刻间,设有十多张工作台。平日里,王国清及其学徒都是在这些工作台上雕琢玉石。
好的玉雕作品,除了创作者要有高超的技艺外,还要兼顾玉石的材料质地,将工艺与原材料很好地结合,这在创作中至关重要,正所谓“取天然之形势,得天然之神貌”。
在多年的创作中,王国清基于自己深厚的积累,对材料的理解,加上自身高超的手艺,做出了诸多创新。 他说:“对材料的观察和理解,非常重要。比如,我们行业中,雪花棉翡翠是不好雕刻的,里面的雪花棉点本来是缺点,但是我通过观察构思,将这些雪花点纳入作品景色、意境中,就成为了优点。我的《雪夜上梁山》《三顾茅庐》《踏雪寻梅》等,都是利用雪花棉材料做的。比如,在《三顾茅庐》中,背景中飘着的雪花就是借用了原材料中的雪花棉点、看上去很有意境,很美。整个场景的色调和线条也都很柔和,充分展现了刘备去找诸葛亮的谦和内心。”
在采访中,王国清带领我参观了他工作室的展厅,整个展厅布置考究清雅,每个作品的摆放姿势、旁边搭配的小绿植,都是精心布局的。王国清坦言:“做玉雕,要能静下心,才能做出好作品。在手艺的磨炼上,要懂得画画、多看点文化类书籍,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还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见到的任何事物、大自然等东西上观察,可能都会受到一些启发。”
平洲玉器的变迁
从1972年平东墩头村玉器加工厂的星星之火,到后来的产业逐步壮大,平洲玉器产业发展之路已走了近五十年。如今的平洲玉器街早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集聚了珠宝经营门店5000多家,加工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也是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翡翠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平洲玉器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匠人们承前启后的努力,这其中,有努力创新跟随时代脚步的老匠人,也有执着传统工艺并进行改良、将手工艺与时尚接轨的年轻手艺人。王国清的成长,是平洲玉器行业手艺人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匠人们日复一日地雕琢着玉石,为成就“天下玉,平洲器”的美名贡献了重要力量。近日,南海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入选。
“对于玉器,前些年大家盲目地买卖,但现在顾客眼光越来越高。”王国清分析,近些年来,大家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人还需要定做,跟雕刻师沟通自己在设计造型上的想法。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我的订单主要来自于朋友、熟人互相介绍,其中,定制的比例有10%,预计将来定制比例会越来越大。”(本文出自2019年5月14日《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