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刺绣:一个侗族家庭的百年执着

我妈妈说:你要真的想做好绣花,那我们就一起把它做起来。

文 | 许伟明

27层的三江鼓楼,伫立在三江县城,望着安静的浔江河。在不远处,一座尺寸同样巨大的风雨桥,横跨浔江。

鼓楼、风雨桥,这是侗族村寨里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建筑。在三江,这种建筑被放大,搬到县城里来,似乎在提醒外来者,这里是一个侗族自治县。

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村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摄影@这和那

90后绣女

覃桂珍的绣坊,就在风雨桥的附近,从绣坊往外走几步,就能来到浔江边。她是一名90后的侗族女孩,没有人来的时候,她会在一个长桌台边上安静地刺绣。

现在整个三江县,这么年轻还在绣花的侗族女孩已极为罕见。

覃桂珍大学毕业后,在外地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回到三江县城接母亲的班,专职做侗族刺绣。摄影@这和那

三江县位于广西的北部,它一边和贵州的黔东南接壤,另一边又和湖南西南的怀化接壤。而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的山区,正是中国侗族人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

由于长久以来的交通不便,和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江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摄影@这和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故土,前往城市。而覃桂珍却反向而行,她离开了热闹的城市,回到了三江县,一头扎入寂寞的刺绣。

这很大程度上是受覃桂珍的生长家庭所影响。她的老家在三江县的同乐乡,那是一个侗族刺绣至今仍颇流行的地方。她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剪纸艺人,专门给绣娘们提供用于刺绣的剪纸底稿。她的妈妈和伯母,则是侗族刺绣的自治区级传承人。

在三江的普通侗族家庭里,妇女刺绣一直都是很常见的手艺,在母女之间代代相传。摄影@这和那

因为有奶奶的剪纸做底稿,又有母亲的教导,她的姐妹们很小都开始拿针绣花。但随着年纪渐长,读书、工作,她们和多数少女一样,和传统的绣花也渐行渐远。

“有一次,我妈妈有些伤感地和我说,如果将来她老了绣不动了,她的手艺就没有人来接了,她真的很遗憾。”

所以从2017年起,覃桂珍也成了一名专职的绣娘,她和母亲合作的绣品曾多次获奖。

去年,她们一家人在县城里租了一个地方,计划把这个地方作为展示侗族刺绣的场所。这个店,就是目前我们所在的“清花绣坊”,名字也是以她母亲韦清花的名字来取的。

清花绣坊里,摆放着传统的织机、染缸、剪纸、绣片、服饰、花鞋等等,都是从老家同乐乡一带收来的。

侗族人的织染绣颇为独特,共同组成侗族的服饰工艺,侗绣常用于衣物服饰上的装饰和点缀。摄影@这和那

从绣坊里的老物件可以看出,三江的侗族刺绣往往是先绣一个方块、圆片、三角或长布条,然后再缝在一块更大的布料上,组成元素丰富的图案。这些图案用来装饰女子上衣的对襟、衣衩、衣袖、腰带、胸兜、裤脚,以及绣花鞋、给婴儿的背盖,等等。

因为侗绣中藏着作为底稿的剪纸,所以会让图案有些凸显,增加了一种立体感。但也正因此,刺绣的服饰就不经洗,一旦洗的话,里面的剪纸底稿就会烂掉。因为侗族刺绣使用的是丝线,讲究平整,所以刺绣成品的表面看起来,会有哑光的光泽。

这个面积不大的绣坊,承载着一个侗族家庭对刺绣的百年执着。我也决定到同乐乡去,拜访覃桂珍的长辈们。

妈妈的执着

从三江县城到同乐乡,相距约50公里。路况并不好,一路尘土飞扬。当车子驶入一个房屋密集的小乡镇时,就来到同乐乡了。

覃桂珍的妈妈韦清花下楼来迎接我们,她是一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穿着侗族的朴素服饰,头上戴着一条此处妇女们常戴的白色细头巾,她笑容可掬,满脸的善意。

覃桂珍的妈妈韦清花,她是侗族刺绣的自治区级传承人。摄影@这和那

这段时间,同乐乡正忙于采茶,韦清花天天上山采茶,每天采几斤茶青,卖给村里的做茶户,换得一百元左右的回报。我们到来的这天,韦清花也去采茶了。从粗糙的农活,到精细的针线活,韦清花可以快速地切换。

三江县的茶叶种植面积约17.5万亩,大概有6.5万户的农民将茶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摄影@这和那

同乐乡是三江县侗绣的一个重要的传承地,全乡约有80%的妇女会制作侗绣。

韦清花从小在同乐乡长大,从小她就和母亲一起学做刺绣。起初的时候,针脚总是不齐,绣面不够平整,导致绣面的反光不够亮,就没法用了。记得有一次她不小心把母亲的绣片弄坏,还把母亲给惹生气了,因为绣线用的是当时比较珍贵的丝线。

到20岁左右,她就穿着绣花的衣服出门了。后来她嫁到婆家,婆婆姚培钱是整个同乐乡公认的剪纸高手,在新的家庭里,她的刺绣手艺也日渐提升。

侗族传统盛装。摄影@这和那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未婚女子往往要为自己的嫁衣做准备,中年妇女要为将来的外甥准备衣服做礼物,这些东西一般需要大量的刺绣来做装饰,用一针一线来表达爱意,也用一些特殊的图案,来传达各种美好的愿望。

侗族刺绣中常见的图案,蜘蛛花,是传说中侗族的创世女神“萨天巴”在陆地的化身。摄影@这和那

侗族刺绣大量用于背带盖,这是一种四方形的布片,用来背幼儿的时候盖在幼儿的头上,防止幼儿被风吹或日晒。背带盖的绣花图纹也很丰富,其中很常见一种是由九个圆形图纹组成的“九个太阳纹”。

侗绣中经常用到的图案,九个太阳。摄影@这和那

奶奶的剪纸

吃午饭的时候,韦清花的婆婆姚培钱老人出现了。她今年已经92岁了,因为年纪大的缘故,她身体有些佝偻,走路有点缓慢,但精神矍铄,并很热情用侗语和我们打招呼。

姚培钱老人是同乐乡老一辈的剪纸能手中仅存的一位。摄影@这和那

记得在县城见到覃桂珍的时候,她就说,她的奶奶是全家人的宝贝。因为她的奶奶的剪纸手艺非同寻常,在过去,同乐乡很多妇女的在刺绣以前都要来找奶奶买剪纸做刺绣底稿。一个乡村里,会做刺绣的人是很多的,但是会做剪纸的往往也只有一两个人。

三江的侗族人将剪纸贴在布面上,然后用针线把剪纸一点一点地覆盖住。摄影@这和那

覃奶时清从7岁开始学剪纸,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5年。更令人惊叹和敬佩的是,她至今还在剪纸。会剪纸的人本来不多,加上年华易逝,很多会剪纸的老人渐渐离开人世,到如今,覃奶时清是同乐乡里老一辈的剪纸能手中仅存的一位了。

吃完午饭后,覃奶时清便为我们示范剪纸。

覃奶时清刚刚完成的一个动物图样的剪纸。摄影@这和那

她用大剪刀将香烟纸壳剪成中意的尺寸,然后用小剪刀剪出图纹。让人深感惊讶的是,她虽已年迈,但剪纸的双手却非常地沉稳。或许漫长的时间积累,练就了双手的肌肉记忆,她很快就剪出了一只老虎、一只兔子、一朵蜘蛛花。

覃奶时清不需要借助任何预画的线条,便能直接剪出各种图案的纹样,线条顺畅精准。摄影@这和那
覃奶时清之前的一些剪纸作品,主要是各种动物。除此以外,侗族剪纸中,还大量出现植物和一些几何的图样。摄影@这和那

由于侗族刺绣主要是用来装饰服饰的,因此样式要很小巧,使用的剪子也要非常小巧。覃奶时清剪图纹时用的剪子,是一种比较奇特的工具,它的刀柄占比很长,而刀身占比很小,根据杠杆原理,她可以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很轻易地剪开较厚较硬的烟盒。

韦清花说,婆婆用的这种小剪子是当地的铁匠特别定做的。摄影@这和那
之前,覃奶时清用的是普通的剪刀来剪纸。一年复一年,谁也数不清她用坏了多少把剪子。摄影@这和那

用来剪纸的材料,之所以用香烟盒,是因为它的厚度和硬度合适,而且经济实惠,很容易获得。韦清花说,在以前还没有香烟盒的时候,剪纸用的材料是报纸,但是报纸比较薄、比较软,所以一般要把三层报纸贴在一起,这样才能让硬度、厚度都比较合宜。

剪纸和刺绣,虽然处在侗族“剪纸绣”的上下环节,但两者有较大区别,善于剪纸的人不见得就善于刺绣,而善于刺绣的人也不见得善于剪纸。韦清花善于刺绣,但她也说自己在剪纸上还远比不上婆婆。婆婆的这个剪纸手艺,主要的继承人是她的小姑,也就是覃奶时清的女儿覃林青。在韦清花的这个家庭内,侗族剪纸和刺绣都得到了传承。

算下来,从覃奶时清到韦清花,再到覃桂珍,他们这个家庭对于侗绣的传承和执着,早已超过一百年了。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