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版《花木兰》上演,又见琼花红船起

珠江边木兰循声起,琼花秋未落。

《花木兰》电影版上演的同时,9月11、12日,大型古装粤剧《花木兰》也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复排首演。忠孝两全、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形象,在一群艺术大家的演绎下鲜活起来,观众称比电影更逼真,更有现场感。

花木兰  粤剧
粤剧花木兰剧照。图源南方新闻网

琼花两袖生风,木兰忠孝永存。发展至今的粤剧,虽历经三百余年,传唱声仍在耳边络绎不绝。粤剧不仅是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同时也是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还曾获得周总理亲赐的“南国红豆”称号。

1956年,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带着《搜书院》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婉转的声腔,富有岭南特色的装扮,使人赞叹不已。周总理听后更是赠予了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有言“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红豆在南国生长最佳,这句话点明了粤剧在“南国”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红线女也进一步成为家喻户晓的粤剧大家。

花木兰 粤剧
《搜书院》中红线女扮演翠莲。图源网络

在粤剧的历史上,除了红线女,还有其他耳熟能详的粤剧名伶。清末民初之交,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并提。

此时也正是粤剧高速发展的时期,“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其中,琼花指便指粤剧。这首清代竹枝词便将粤剧表演时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粤剧之所以被称为琼花,源于佛山第一个粤剧会馆的诞生——琼花会馆,渐渐地,琼花便成为了粤剧的代名词。又因为早年发展于珠江水系的粤剧常常乘红船演出,因此粤剧艺人又有红船子弟之称。

红船绕江游,琼花万人随。名伶辈出、受人追随的粤剧并不是本土产生,它实际上是中国南北戏曲的集大成者,后来在粤语方言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粤剧。近年来随着现代娱乐生活的日渐丰富,曾经热闹的戏台喧嚣声渐渐减弱,今日的粤剧也有如木兰一般的坚韧,在困境中寻求新的生机。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