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去了假的西双版纳

不是我夸张,这里太丰富

从昆明到西双版纳,飞行时间不到1小时。

但这1小时,从云贵高原跨过哀牢山,来到中国和老挝的边境地带,你将被带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西双版纳这和那
(在公路开通之前,西双版纳和内地的交通物流主要靠人走马扛,从昆明步行到西双版纳,至少要10天的时间。制图@这和那;底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从青海发源的澜沧江,一路曲折南下,流过横断山脉,来到西双版纳时,汇聚了充沛的水量,加上较大的落差,使这条河流充满一种野性的力量。

西双版纳这和那
(西双版纳当地人习惯把“澜沧江”发音为“烂沧江”;离开中国之后,澜沧江改名为湄公河,她养育东南亚多个国家。摄影@许伟明)

澜沧江是西双版纳的母亲河,也是傣族人重要节日的舞台。

西双版纳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充足的热量和充沛的水量,使得各种植物总能在这里旺盛地生长,在这个地方,似乎每个人都有成为园艺大师的潜质。

西双版纳这和那
(地处热带,西双版纳有着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各种水果、野菜应接不暇,单是香蕉就有非常多的品种。摄影@许伟明)
西双版纳这和那
(西双版纳人偏爱在烹饪食物时加入香料,各种香料植物带来的特殊味道,是识别地道傣族菜的重要标准。摄影@许伟明)

这里是中国西南边境,即使在今天,外地人想要前来仍颇为不便。这使他处于较封闭的状态,也一定程度上抵制着外界对本土文化的同化。

西双版纳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人数占最多的是傣族。

傣族的女子爱美,修长的筒裙,精美的傣锦,展示年轻姑娘们美好的的腰身,她有老上海旗袍的曼妙,又多了几分华贵。

西双版纳这和那

(傣族织锦的国家级传承人玉儿甩,展示织锦的技艺。过去,傣锦除了用来做筒裙,也用来做女子的披肩、头巾等。摄影@许伟明)
西双版纳这和那

不过傣族内部也具有丰富的多元性,傣泐、傣雅、傣讷三个支系,被俗称为水傣、花腰傣、汉傣

傣族内部的不同的分支之间,服饰等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单看傣泐和傣雅的服饰的差别,你就惊诧于这个地方文化的多元。

西双版纳这和那
(在景洪的一个乡村里,两名花腰傣小姑娘穿着外婆给做的传统服饰。和水傣不同,花腰傣并不过泼水节,也未普遍信仰佛教。摄影@许伟明)

傣族人来自从中原一路南迁的百越族,在南迁过程中,中原制陶文化传播到西双版纳。如今傣族慢轮制陶依然鲜活地存在,保留了中原地区4000多年前文明的模样。

西双版纳这和那
(傣族慢轮制陶的国家级传承人玉勐,使用慢轮制陶,这种“手脚并用”的土陶制作方式,在中国其它地方已经难得一见了。摄影@许伟明)
西双版纳这和那
(傣族人以前使用这种杯子喝茶,和我们今天见到的宽口杯很不一样。时光飞逝,傣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本熟悉的器具也逐渐变得陌生起来。摄影@许伟明)

傣泐人(水傣)信奉南传佛教,这里的宗教不在云间,也不只在心里,而是和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西双版纳地区的佛教寺庙,不是建在深山老林里,而是建在城镇和村落的中央。

西双版纳这和那
(寺庙是每一个村子的精神世界,寺庙的礼仪和习俗有着频繁的互动。但很多傣族村寨的寺庙并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出。摄影@午知知)
西双版纳这和那
(景洪市橄榄坝的曼春满大佛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社会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摄影@许伟明)

傣族父母会将男孩送进寺院,当几年的小和尚。小和尚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寺院学习。

西双版纳这和那
(位于景洪市区的总佛寺,是西双版纳地区最重要的佛寺,是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朝圣的中心。摄影@许伟明)

佛爷也会还俗,还俗后,人们改用“康朗叫”称呼他,表示对他的的尊重。

西双版纳这和那
(傣族人有自己的文字。贝叶经,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是记录傣族人历史和智慧的重要载体 。摄影@许伟明)
西双版纳这和那
(贝树,也就是贝多罗树,经常能够在寺庙前面和周围见到高达挺拔的贝树,佛爷用它的树叶来刻写文字 ,贝叶经的刻写技艺也是国家级非遗。摄影@许伟明)

当一年一度的傣历年来临时,佛爷一起为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诵经祈福。

在夜晚,人们一起在澜沧江边,放飞孔明灯,共同祈福吉祥。

那万人共同营造的浪漫,会让你惊诧,或者迷惑,同时也会感到某种幸福。

西双版纳这和那
西双版纳这和那
(每年傣历新年,景洪当地都有集体放飞孔明灯祈福的活动,上万盏灯装点出最浪漫的夜空。 摄影@许伟明)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