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生猛,岂止美食

广府人总能让平凡的日子沸腾起来
广府脉动

这是《南粤山河多锦绣》系列微纪录片的第3集,《广府脉动》。在这一集里,我们沿着西江水脉,去发现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广府”。

广东省外的人们,往往区别不清广府与岭南。而在广东省内的人,又何尝不是对“广府”也同样模糊呢。广府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呢,说法不一。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广府的真实范围比通常所认为的要宽广许多。

在对广府文化的审视中,我们注意到西江与广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纵观广府地区,多数被西江水系所串连,使得西江成为广府文化重要的大动脉。这也是本集《广府脉动》策划思路的由来。

在这一集中,摄制组来到西江的两岸,在云浮、肇庆、江门等城市的乡间,记录起伏的山脉、宽阔的江河、广府的水乡、庆祝丰收的古老仪式、多样的建筑、生动的节俗等等,希望由此来呈现广府的丰富和生猛

广府脉动微纪录片

广府比你想象的大

广府文化是什么。流行的说法是,“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但这样的定义过于狭窄,无法概括整个广府。

一方面,珠三角的一些地区并不属于广府。另一方面,广府的范围又远大于珠三角,往西、往北,都有大量人口在使用粤语。尤其是循着西江上溯,来到云浮、肇庆的西边,那里还有粤语的早期形态

越过天露山、鼎湖山、云雾山,在广袤的山河之间,还有你或许陌生的“广府”。尤其是来到天露山脉,就能鲜明地感觉到这种地理的区别。向东是珠三角依然平坦的西部边缘,向西就进入了连绵的粤西群山。

粤西偏北的这块地区,山地常见,平地难寻。而在云浮罗定,有一块硕大的 罗定盆地,地处云开大山、云雾山两大山脉之间。在其间的过渡地带,喀斯特峰林中的盆地正值金色的收获季节。

由于地势原因,罗定盆地部分地区难以灌溉,当地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设一个5.2公里长的长岗坡渡槽,横跨于平坦的稻田上空。渡槽将远处的河流输送至位于高位的水库,再从水库向周边田地灌溉。

而到了西江下游,农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景。在江门的古劳水乡,西江润泽平坦的耕田,人们就地开垦为连片的鱼塘,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水乡风光。

广府地区常见以“镬耳墙”为特色的传统民居,但不同地方、不同年代,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建筑。

肇庆高要的八卦村,人们在没有山地遮拦的平地上营造自己的风水系统,用“迷宫般”的街巷防范外来的风险,它鲜明的代表了广府宗族对安全、秩序和风水的追求。

到江门的开平、台山、恩平一带,坚固的碉楼则又代表了广府人博采广纳的一面,以及个体艰苦创业、勇于奋斗的精神。

在广府地区内部,口音、地貌、建筑、风俗等的具体不同,表明了广府文化的宽广,也证明了内在的差异和丰富

古老的故事,质朴的信仰

广府人务实乐观、求新求变,但是古老的手艺、习俗和信仰,也依然留存着。

云浮郁南,农耕的收获时节,古老的仪式仍在上演,当地人要感谢大山和大江又一年的馈赠。夜空、火把、稻穗,庄严神秘的禾楼舞中,人对自然曾经亲近和敬畏的模样,好像又重现了。

每年中秋之夜,在肇庆高要,红红火火的番塔一次次喷薄而出,照亮夜空和孩子们的笑脸。

江门鹤山,人们则一人一把香,将草龙变成一条长长的火龙,既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也祝愿家族兴旺繁荣。

烧番塔、舞火龙形态各不相同,却有同工之妙。鲜活的节俗里,团圆的喜悦,最能体现广府人对宗族人情的热烈。

也有一些古老的手艺流传下来。镇濠泥鸡,这一个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儿童玩具,至今仍在为孩子们带来欢乐。

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在书写日益罕见的今天,却是广东最骄傲的文化符号。在西江边的白石村,今天依然处处可见俯首雕刻端砚的工匠。

而在六祖惠能的故乡云浮新兴禅宗的智慧,流传千年,仍在为今天的生活方式提供启发。

这些手艺、民俗、信仰、故事,在不同的广府人群里代代相传,真实,质朴,有力量。

清淡的食材,沸腾的日子

广府以美食闻名于世。很多人以为广府人是“什么都吃”,这是一种误会,广府美食最擅长的其实是,将清淡的食材做出浓郁的丰富,如肠粉、虾饺、炒河粉、生滚粥、煲仔饭……

就像经过时间的沉淀,最清新的新会柑皮,也能散发出浓郁而醇厚的滋味。

广府美食的基本要义,是对原汁原味、生猛鲜活的执着。河网密布、靠近海洋,广府人有着追求生猛鲜活的就地优势。而在西江上的渔民,他们对生猛鲜活有自己的理解。

西江全长2200多公里,来到广东,西江已处全流域的下游段。肇庆羚羊峡,西江的最后一个峡谷,经验丰富的渔民清楚,这里才有最生猛的河鲜。

除去对新鲜食材的追求,广府美食的另一个要义是浓浓的人情

在《广府脉动》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赶上了几个村落的婚宴、中秋夜宴。本村大厨上阵,在地风味的食物一道道上桌,美食正是亲人们的相逢。

在大江两岸,平凡的日子,广府人总能过得不凡。他们用务实对抗浮华,用简单清淡创造多彩浓郁。任凭时光流转,总有广府人生猛鲜活,无惧岁月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