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亚蝉
曰者镇银匠
云南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省份。而丘北县的曰者镇,则是多民族互动的缩影。丘北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白、回7个主体民族,而位于丘北县西北部的曰者镇,约3.5万的常住人口中,涵盖了汉、壮、苗、彝、回、白6个民族。
71岁的姚信是曰者镇上唯一的银匠。
曰者镇位于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西北部,姚信的家在镇上一个普通的民居里。家里进门是一个方正的厅堂,厅的左边,一张红色小木桌上,摆放着锅、盆、水壶、水杯等日用器具;厅的右边,是一张简单的木质靠背椅。
这样,厅的中间就空了出来,这是姚信打银的地方。一个矮矮的小台子就是操作台了,木质的台面已被火烧得乌黑,裂出一道道深深的缝隙。今天,他要打制一只银镯子。
他坐在台子前的一张小矮凳上,用一杆小铜秤称出30克银块。银块表面已经氧化发黑,但银匠擅长让老银重焕光泽。姚信用烈火将银块熔成火红色的液体,然后熔液被稳稳倒入模具,并很快凝结成一根扁长的银条。银条被接着煅烧和打磨,原本哑光的色泽变得愈发锃亮。
完成打磨后,他把银条贴在一根手腕粗的木棍上,又经一番敲打,银条逐步环绕木棍,变成一个弧度完美的镯子。只见他从操作台底下拿出三根铜錾,接下来要在镯子表面錾刻花纹了。今天的工作显然没什么挑战,不过十几分钟,镯子已经生长出了花纹:两端是一对鱼纹,中间是线条流畅的花朵纹样,简洁可爱。
姚信是丘北县银器制作技艺的县级传承人。他是汉族人,但作为曰者镇唯一的银匠,他给镇上各村落的人打银,他掏出一些客人定制好的银器给我看,其中有白族妇女别在衣服上的针线扣,有壮族童帽上的装饰片,还有汉族人喜欢的如意锁。“这附近银饰做得最好的就是我了,他们都喜欢来找我。”
最后的打银人
姚信确实是镇上最好的银匠,而现在也是最后一个银匠了。
从他这里上溯到太爷爷那一辈,姚家都是打银人。太爷爷为了做生意,带着一家人从昆明来到曰者镇。因为镇上打银的人不多,加之太爷爷技术好,一家人很快在这个新环境生了根。到了姚信的爷爷一辈,兄弟五人全都以打银为活计。姚信在20岁时就接过祖辈的打银手艺,一打就是半个世纪。
说起家族打银的往事,他显得很兴奋。但这种兴奋很快又转为无奈:“我们四代人都打银,到了我这一代,就只有我做了,没人做了。我也快做不了了,眼睛不行了。”
姚信没有徒弟,最近几年,高铁通了以后,丘北县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的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有人建议姚信到普者黑景区开个店,一边展示一边做生意,说不定还能招个徒弟。但姚信不想动了:“年轻人不喜欢了。我孩子都不愿意做,看都不愿意看。我也老了,跑不动了。”
尽管姚信手中的银饰代表了当地各个少数民族在服饰造型、纹饰上的偏爱,但这种手工艺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因为一个人的年纪的增长而处在濒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