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精微绣:耐心是一生的修行

中国的刺绣品种繁多,他们都要求从事者拥有很好的细心和耐心。而无锡的精密绣,正如其名,需要对精密度有着近乎固执的耐心。

前面的话

以前读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满脑子都是细密画。便专门去找了细密画的资料,果然华丽绚烂,令人赞叹。

听到许老师说起无锡精微绣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细密画。

中国的刺绣品种繁多,他们都要求从事者拥有很好的细心和耐心。而无锡的精密绣,正如其名,需要对精密度有着近乎固执的耐心。比如细到极致者,竟有将一根线劈成80份进行刺绣,不得不让人惊叹。

登峰造极的精细追求,决定了精密绣更适合作为艺术品。很少人会在日常的穿衣上使用精微绣,他一般被用于居室的摆件、装饰等。

今天推一篇小文,带你认识一名绣了45年精微绣的老师,讲一个关于“耐心”的故事。

赵红育的刺绣人生

文 | 东方风物

图 | 陈逸航

在15岁之前,赵红育应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会这么紧密地和刺绣联系在一起,到后来成为这一行业的大师。现在得到了一个手工艺者能得到的国内最高荣誉称号,却也开始为这一行业的前景忧心不已。

1973年,无锡女孩赵红育15岁。她和姐姐一起就要初中毕业了。摆在她面前有两条路,继续上高中,或者进工厂工作。

在“革命”的年代,读了高中就要上山下乡。而进厂工作,有了一份职业,便不用离开无锡。

无锡精微绣
赵红育,无锡精微绣国家级传承人,45年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懵懵懂懂成为一名绣娘

“我初中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赵红育以为自己会去上高中。但由于老师的偏爱,她被分配到无锡中华绣品厂的厂办技校,从此与刺绣结缘。

她之前并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以刺绣为业——“我当时懵懵懂懂的。”

学了三年刺绣之后,赵红育又被调到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锡绣的研究创作。

那是改革开放起步的年代,沿海地区的创业者们躁动不安。

无锡精微绣
无锡精微绣
精密是无锡精微绣最大的特点,一个笔记本大小的桌面摆件中,被绣上了秦阿房宫的恢弘场景

江浙一带,从上海、南通、苏州到无锡的刺绣从业者们,都希望从众多的苏绣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争相创新的热潮在刺绣从业者之间展开。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妇女,纷纷拿起绣花针成为绣娘。这些农村绣娘一加入到市场中,“给市场冲击很大”。

原来那些刺绣生产部门急着要找到一种新的花样。南通已经在抽纱中做出了文章了,留给锡绣的突破空间在哪——“我们怎么办?”

无锡精微绣
无锡精微绣
劈线,劈线,劈线,这是每一个精微绣绣娘工作的重点,也是绣出极致精细绣品的关键

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当时汇集了一批工艺美术的厉害人物,他们分别精通于书法、绘画、雕刻、刺绣等领域。

“我们那时候年轻,干劲很足啊。”精于刺绣的赵红育那时候仅有20来岁。

他们从各个地方寻找灵感,做了很多创新尝试,但总觉得不满意。

有一天,时任研究所副所长张炜农从唐代的记载获得了灵感:广东南海的绣工卢眉娘“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且点画分明,细于毛发”。

无锡精微绣
唐人记载,有绣工卢眉娘“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米,且点画分明,细于毛发”。这成了当代精微绣研究者的灵感。

精微绣的针是特制的,整体较长并且尤其细,一根针通过上百种的变化,实现丰富的刺绣效果。

精微绣要“劈线”,将一根线劈成若干分之一进行细微的刺绣。脸部的刺绣需要最为细的线,有时候一根线竟要劈成70根、80根。

苏绣已经很精细了,但原来还可以更精细啊!研究所马上从精微细小的方向进行尝试。苏绣里用“劈线”获得更细的绣线,精微绣的劈线劈得更细,尤其是在眉眼部的刺绣。

1981年,作品单面精微绣《观音》和双面绣《百寿图》的完成,标志精微绣的出现。其中《百寿图》上的老寿星,身穿的衣服上有100多个不同的寿字图案,需用放大镜才能一一辨认。

无锡精微绣
精微绣用线,一根线最多可劈成70份、80份,针也是特制的细针

那以后,赵红育开始了对精微绣的不断创作。题材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秦代的阿房宫,从唐代的骑马击鞠的优雅仕女到爱酒如命的饮中八仙,从狮子老虎到富贵牡丹……

精微绣的刺绣时间很长,一副作品动辄要一年两年。但精微绣更新了人们对刺绣精微程度的认识。

它以绢作为刺绣底部,画幅不大,但内容却很大,文字细如米粒,人物头部小如黄豆。但是用放大镜观看,却能发现针脚细密如发。

唐朝的文字记载在现实被实现了。赵红育也因为精微绣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声誉。

无锡精微绣
唐朝的文字记载在现实被实现了。唐朝题材也成为精微绣的主要题材之一

赵红育的精微绣为双面绣,也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而单面的刺绣,正面是刺绣,背面则是一团乱糟糟的线头。

不过这之后她并非一帆风顺,精微绣也没有因此被广泛传播发扬光大。

那些当年和赵红育一起学刺绣的女子们多数早已转行,目前无锡能做精品精微绣的更是屈指可数。

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来的经营状况陷入了泥潭,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赵红育曾一度考取银行工作,并被录取。但研究所领导极力劝说挽留,说她不做刺绣了,锡绣就没了。

无锡精微绣
赵红育和徒弟们,当年一起学刺绣的女子们纷纷转行,赵红育也一度想要离开

赵红育留了下来,但2001年研究所转制了,她不得不“买断工龄”,然后下岗,而之前她在研究所做的刺绣都属于国家。

获得“自由”的赵红育,迎来了自由创作的十几年,她以一系列的精微绣作品获得了国家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

她通过不断的进修和实践,成为一个“全能”的刺绣大师,自己创作绘画、写书法、刺绣。

无锡精微绣
对于精微绣的未来,赵红育依然觉得迷茫

但她依然对精微绣的未来感到迷惘。尽管前来学习的人有不少,但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来了又走。她告诉我,她选择学生最看中的是“能否坐得住”,然而“坐得住”是现代多数年轻人太缺乏的品质。

天分也同样重要的。赵红育目前有五六名学生,其中有一名已经跟她学了6年,在我看来这些学生的作品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赵红育认为,学生们目前在也仅限于技能层面的继承,在创作方面需要多的学习提升。

未来,精微绣会是怎样?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