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景瑾瑾
在高桩上飞跃翻腾、金鸡独立……在佛山,逢年过节、新店开业等场合,经常能看到舞狮,而舞狮也是佛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日里,在祖庙的黄飞鸿纪念馆,就有一项精彩的高桩醒狮表演,我近日采访了参与这项表演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15岁,年龄最大的20多岁,都是经过系统的训练后,才能在高桩上如履平地。“戴上狮头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头狮子。”有舞狮者告诉我。
近20年 约2万场演出
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上午和下午,佛山祖庙里面都会有武术和醒狮表演。3月21日上午,正值春分时节,佛山连续数日的阴雨天也迎来了短暂的晴朗。当天上午9时刚过,祖庙黄飞鸿纪念馆的舞狮场上,就陆续迎来了观看表演的观众。10时一到,表演正式开始,首先是武术和地狮表演,然后便是扣人心弦的高桩舞狮。
只见一头翠绿色的狮子,威风凛凛地来到桩阵前,寻找上桩的路。稍作观察之后,雄狮一跃而上,站到了打头的几条高桩上。然后经过试探、思考之后,就是一连串的飞跃加转体动作,狮子来到最高的桩子上。随后,狮子又继续来了一系列飞扑、潜腰饮水、金鸡独立等动作……整个表演一气呵成,配合着疏密有致的鼓点,舞狮者在高桩上如履平地,动作精彩又惊险,扣人心弦。
“一条条耸立的高桩,代表着河流山川,狮子要飞跃河流和山崖,演绎上山采青觅食的过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在动作上有特点,在神情上也有各种变化,包括试探、警惕、害怕、顽皮等,综合起来就是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统筹当天演出的教练李儒奋告诉我,他们所用的舞狮高桩共约20条,最高的是2.95米。
外地游客李先生说:“我是第一次实地观看如此精彩的舞狮。佛山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好,像高桩舞狮一下子就在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祖庙里面的醒狮表演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时黄飞鸿纪念馆建成开放,为了弘扬南狮文化,就开设了醒狮表演。从开设这个表演项目以来,每天都有3场演出,算下来,近20年应该有约2万场的演出了。”祖庙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来祖庙的游客量在逐年增多,其中大部分都会观看醒狮表演。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目前,在祖庙负责醒狮表演的青少年来自佛山市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舞狮队每天安排12个人上台表演,除了负责高桩舞狮的,还有队员负责舞地狮、敲锣打鼓、武术表演等。有些人是长期在祖庙表演,有些人会因演出任务随机调动。
采访当天,负责表演的舞狮成员年龄从15岁到20多岁不等。今年26岁的李儒奋是湛江人,小时候看到村里的舞狮很喜欢,于是从15岁开始就去遂溪县文化艺术学校系统学习舞狮。“有一次训练高桩,弹跳时角度没把握好,我不小心摔了下来,手臂伤得比较重,休养了一个月才好。”李儒奋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初训练时很辛苦,很多动作需要重复训练很多次,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变。
当天的高桩舞狮表演,由15岁的欧文健和20岁的黄贤达这对搭档完成。欧文健从11岁就开始学习舞狮,学了半年左右就可以舞狮了,但上高桩是去年才开始的。在观众眼中,单是站在细细的高桩上都觉得害怕,更别说完成那么多高难度动作了。舞狮队员们又是如何克服恐惧心理的?对此,欧文健坦言,第一次上高桩的时候,肯定是害怕的,但训练时有教练在下面指导并保护,动作难度也是循序渐进的,从蛙跳、弹跳,到原地抛跃,然后才将动作连贯起来做,所以也就慢慢地熟练并且不怕了。“戴上狮头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头狮子。只有这样,才能从狮子的角度,尽可能去模拟狮子的动作。”
桩与桩之间的距离 熟记于心
除了表演,舞狮队的成员们平时每天也要继续坚持训练,比如跑步、蛙跳、弹跳力、狮形训练等。在狮形训练中,队员们各有侧重点,有人主攻狮头,有人主攻狮尾。同时,高桩的位置、每条桩的高度、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也要熟记于心。
“在安排搭档时,要根据两个运动员的体质和水平去决定,教练要先进行观察和判断,狮头和狮尾两人要相差不大,才能互相跟得上节奏。”李儒奋表示,同时,鼓手的鼓点和狮子的步伐配合也很重要,敲锣打鼓的队员,也必须懂得舞狮,这样才能打到点子上。有时候鼓点状态不好,也会影响舞狮运动员的发挥。
一般情况下,扮演狮头的人都要比扮演狮尾的人体型小、体重轻,如此一来,狮尾的人才能托举、抛跃起狮头。比如,欧文健和其搭档,就很符合这个要求。欧文健瘦小灵活,扮演狮头,他的搭档稳健有力,扮演狮尾。
尽管有着扎实的训练,但在表演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发生失误,角度稍有不准,可能就会掉下来。“掉下来的时候,肯定会有挫败感,但想着那么多观众在看,我们还是会继续跳跃上高桩,将剩下的动作完成。事后,会谈论分析一下出现失误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欧文健说。(本文出自2019年3月27日《羊城晚报》)